文 | 叶文香 陈文亮 张栋
海南是我国最早种植咖啡的地区,也是我国主要的咖啡产地之一。海南咖啡引种种植主要分布在文昌、澄迈、临高、儋州、白沙、琼中和万宁等地,其中文昌是海南最早的咖啡引种种植地区。文昌市属热带北缘沿海地带,光、热、水、湿以及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是咖啡种植的“黄金带”。本文对文昌咖啡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文昌咖啡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举措提出参考建议。
文昌咖啡文化
1898年,海南华侨邝世连从马来西亚带回了咖啡种子,并在老家文昌市南阳镇石人坡村种植,最后成活了12株,开启了历时120多年的文昌咖啡种植之路。可以说,邝世连是中国咖啡和海南咖啡“引种第一人”。文昌咖啡种植经历了120余年的发展,也经历了盛衰起伏,却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未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
文昌咖啡以大粒利比里亚咖啡为主,也有少量种植中粒罗布斯和小粒阿拉比卡咖啡,大多在迈号、石壁、蓬莱、南阳等地区。根据1956年《广东省海南岛热带亚热带资源勘察资料汇集》记载:“1925年在文昌新成立的咖啡种植园颇多,但由于管理不善而无良好结果。”根据海南咖啡发展大事记记载:“1930年私人投资组织的茂源公司,在文昌县陶坡乡养心村种植咖啡1万余株。”根据1937年《海南岛热带作物调查报告》中记载(如下表):在文昌迈号的永标、墩头等11个咖啡园种植达298余亩,种植咖啡达16900余株。文昌咖啡种植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后来出现逐年衰减的趋势。
文昌咖啡产业的现状和优势
近年来,文昌市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农村种植咖啡,大力发展文昌咖啡种植产业化和规模化,确立了重塑文昌百年咖啡文化,打造独具文昌特色的咖啡品牌的目标定位,力图将文昌打造成“海南咖啡之都”。
文昌咖啡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初步统计,目前文昌全市咖啡种植面积约400多亩,约占全省2%;咖啡鲜果年产量约30-50吨,约占全省的12%。种植仍以小规模零散种植为主,大部分都是老树,产量不高。在中国咖啡产业快速发展以及文昌市政府的重视扶持下,文昌咖啡种植呈现增长态势,到2022年底,全市新开垦咖啡种植面积有60-80亩,集中在文城迈号地区。
截至2022年底,文昌全市共有169家咖啡企业(含个体户),其中5家为加工企业。由于文昌咖啡仍未形成大规模种植,且年产量不高,因此文昌咖啡加工基本在小作坊,产销主要流通于本地市场,难以形成规模。因此,种植、加工以及贸易零售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目前,文昌咖啡的产业发展具有四大优势,有效助力文昌咖啡产业的发展。
文化优势。拥有百年咖啡文化底蕴的文昌,以传统的加工工艺打造出具有独特风味的文昌咖啡。可以说,文昌咖啡文化是海南甚至中国咖啡的一张名片和亮点。文昌实现中国最早的咖啡引种,开始了中国咖啡种植及产业发展的先河,在中国咖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地理优势。咖啡对种植环境要求较高,只能生长在热带低纬度地区。我国适合种植咖啡的地区只有海南、云南和广西的部分地区,而海南文昌地处北纬19°-20°之间,正是处于世界咖啡种植的黄金地带。由于文昌属于低丘台地平原地带,平均海拔只有42.55米,适宜种植大粒利比里亚咖啡。
气候优势。文昌属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全市年平均气温24.4℃,年降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常年无霜,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光、热、水资源丰富。这些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十分适宜咖啡种植和生长。
政策优势。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加快,海南热带农业发展也迎来更多机遇。近年来,文昌抓住时机,市主要领导亲自督抓工作,迅速出台扶持文昌咖啡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种植咖啡,以振兴乡村经济。
文昌咖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昌咖啡经历了风风雨雨、盛衰起伏,至今产业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政策支持不足,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当前,文昌非常重视文昌咖啡产业发展,并且强调要坚定不移重塑文昌百年咖啡文化,打造独具文昌特色的咖啡品牌。但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体系还需同步建设起来,合力推动咖啡产业的发展。同时,针对文昌咖啡产业发展的需求,应加强对咖啡产业发展的服务和指导,市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技术骨干力量还比较薄弱,应当充实。
咖啡种植属个体种植,仍未形成规模。文昌地区咖啡种植面积最多时曾达4000亩。其后由于咖啡种植没有给种植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收入价值,加之种植其他热带经济作物,比如椰子、橡胶、胡椒等经济收入比种植咖啡要高,因而咖啡树被逐步砍掉,咖啡种植面积大量减少,规模锐减。
咖啡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咖啡产业链薄弱。从咖啡产业链看,一是产业上游——咖啡种植与供应。文昌咖啡种植存在“散、小、弱”等问题,咖啡种植未形成规模化种植,由于咖啡种植大部分以家庭个体零散种植为主,产量不高,造成文昌咖啡豆的供给严重不足。二是产业中游——咖啡加工。文昌咖啡加工具有独特的传统工艺,如咖啡果脱壳采用木制脱壳机,咖啡豆的烘焙是采用独特的古老炒制方式——糖炒咖啡,用大铁锅和炭火加上白砂糖烤制。为保留风味,文昌一直沿用这种传统的咖啡加工方法,导致咖啡加工无法做到大规模量产。三是产业下游——咖啡流通与零售。文昌咖啡的贸易零售市场更是其发展短板,一方面,文昌咖啡未形成规模化的销售供应链,没有与国内或国际咖啡品牌企业建立长期的供应关系;另一方面,文昌自身的咖啡零售终端市场规模不大,全市与咖啡相关的企业有169家,相比澄迈、万宁数量要少许多。文昌咖啡贸易零售市场规模仍处于弱小阶段,没有得到很好发展。
咖啡产业发展与劳动力紧缺矛盾突出。随着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出现流动和转移,愿意从事咖啡业的新生代劳动力更加贫乏,成为制约文昌咖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南昌茂咖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香港昌茂公司和中国海南省琼岛咖啡综合厂合资开办的咖啡企业,也是当时文昌规模最大的咖啡公司。后来因企业劳动力匮乏,加上管理层人员老化,新一代接班人不愿意接手,导致该企业于2020年关门停业。目前厂区已空置荒废,厂内仍保留一台大容量的烘焙锅炉机。经营了29年的昌茂咖啡停业,也折射出文昌咖啡产业的发展短板。
产业管理不到位,咖啡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由于对咖啡种植管理比较粗放,且缺乏技术指导和技术升级,文昌咖啡绝大部分品种以大粒利比里亚和中粒罗布斯塔为主,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小粒阿拉比卡咖啡品种并没有被重视。在加工方面,文昌咖啡加工的技术、环境、过程没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咖啡质量不稳定;在仓储方面,由于缺乏规划建设标准的咖啡仓储中心,咖农自行存储的咖啡容易发生变质。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咖啡产量不高、品质下降。
文昌咖啡产业发展目标和举措
结合文昌咖啡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坚持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做大做强咖啡产业,文昌需要制订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咖啡产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坚持以现代农业理念来谋划咖啡产业发展,打造“海南咖啡之都”,把文昌建设成海南的咖啡豆原料基地、加工基地、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政策导向,保障咖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建议成立以市领导为主要负责人,发改、财政、农业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文昌咖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文昌市咖啡产业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咖啡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制定、咖啡规划布局、服务管理、技术培训等日常工作,辖区各镇参照市里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二是建议加快制定出台促进文昌咖啡产业发展的文件。每年从市级财政中拨出一定的配套资金,对咖啡种植园建设、咖啡专业合作社组建、咖啡加工厂建设、咖啡品牌企业扶持、咖啡技术培训等给予扶持。同时,通过多渠道争取咖啡产业发展项目和资金,积极向省有关部门汇报衔接。
加大规划布局力度,加快建设高标准咖啡基地。文昌要把咖啡产业确立为全市骨干特色产业之一,以文城迈号为试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迈号产区咖啡种植和加工基地,健全完善咖啡产业链,力争把文昌打造成“海南咖啡之都”。在加大对咖啡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认证培训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咖啡规划布局、优良品种推广、生态咖啡园建设等方面加强规划指导,以迈号咖啡产区为试点,以点带面,科学规划,逐步规划建设文昌市咖啡种植和加工基地。
加强科研和培训,为咖啡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随着文昌咖啡产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咖啡从业技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文昌要建立专门的咖啡科研机构,在咖啡产业各领域加大科研力度,强化对文昌咖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大中专院校的技术优势,加大对咖啡产业从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文昌应加快推动咖啡种植、加工烘焙到贸易零售的全产业链建设发展,为文昌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重视对品牌企业的扶持,促进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文昌应注重扶持咖啡品牌建设,特别是引进咖啡龙头企业和组建咖啡专业合作社,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国内外咖啡龙头企业来文昌建立咖啡种植示范园和咖啡加工中心,加强与知名咖啡企业合作,带动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培育文昌咖啡品牌,加大咖啡企业和品牌建设,培育出更多的品牌企业,有力促进咖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打造文昌咖啡种植、加工及贸易与零售全产业链。
繁荣文化,打响品牌,树立“文昌咖啡”品牌形象。文昌作为海南乃至中国咖啡的最早种植地,其咖啡文化应当予以重视挖掘。建议筹备建设文昌咖啡文化博物馆,展现文昌咖啡的文化历史。同时,通过举办咖啡展览、咖啡品鉴、咖啡师大赛等活动,大力宣传“文昌咖啡”品牌,扩大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实施“文昌咖啡”品牌创建工程,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海南省著名商标的咖啡企业,大力支持和鼓励其实施品牌发展战略。H
(作者单位:叶文香、张栋,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陈文亮,文昌中学荣誉校长)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 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