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史海钩沉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岳崧与海南文教振兴

  文|谢海林

  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又字翰山、澥山,号觉庵、海山道人,广东琼州府定安县(今海南定安)人。他自幼聪颖,嘉庆九年中举,十四年一甲第三名及第,为海南科举史上名次最高者,官至湖北布政使。他注重教育,曾主讲多家书院,对广东、海南教育贡献颇大,影响深远。

  嘉庆十八年(1813)新春,张岳崧告假回乡迎养慈父,怎知世事变幻无常,回家不到一年就丧父丁忧。丁忧,是清代官员遇到有父母等长辈亡故,暂离公职而在家服丧守制。彼时,张岳崧刚刚身为探花不久,又是职位清要的翰林,多年来深受儒家教化,为人仁厚笃实,自然虔诚地恪守丁忧之制。在服丧守制期间,他编纂族谱、撰写家训。守孝时间一满,琼台书院便派人前来敦请这位翰林出山执教。面对琼台书院的盛情,张岳崧无法回绝,因为他就是从琼台书院走出来的。没有琼台书院的培育,他就没法走出海南,走向广州,走进紫禁城。这份恩情,无论如何是要回报的,也是他心中的一份事业——为了振兴海南的文教,身为琼台书院走出去的科名最高的读书人,必须有一番作为。张岳崧二话没说,一口应承下来,没过几天,就直赴书院。

  琼台书院的历史,还得追溯到康熙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巡道焦映汉赴任抵琼,由衷钦慕宋代大文豪苏轼谪琼传播中原文化、促进琼州文明,也赞赏明代大学士邱濬、忠臣海瑞的高风亮节,感叹清初琼州学风凋敝、文教衰落,于是捐薪献俸,大力筹建书院,兴办教育,并以丘濬之号“琼台”来命名,以纪念先贤。琼台书院作为当时惟一的府立书院、最高学府,虽历经风雨,但屹立不倒,在后继者的扶持下日益壮大。自书院成立以来,琼州文风丕振,一时间科甲联翩而起,乾隆年间还建造了有名的奎星楼,造就了一批批栋梁之才,张岳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为传播中原文化,启发民智,教化民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处偏僻、世称蛮荒之地上的一所书院,走出了问鼎一甲的探花郎,着实震惊朝野,也十分难能可贵。因此,当听说身为探花又是翰林的张岳崧来书院任讲席,全府师生一片欢呼雀跃。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张岳崧作了激发人心的宣讲。他声情并茂地回忆起当年的老师也是乡先辈的王时宇先生。张岳崧说,今天能赓续前辈师友的传统,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倍感荣幸之至,张岳崧最后还把嘉庆十三年(1808)为王时宇所作的传文声泪俱下地朗诵了一遍,句句动情,字字感人。张岳崧说,先贤王时宇掌教琼台书院二十多年,任期最长,教育有方,成绩斐然。誓以先生为职志,定当竭尽所能,言传身教,为琼台书院灿烂的明天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劝诫诸位生徒立志高远,正心诚意,治学向道,励行务实,内外兼修。众位生徒耳闻目睹了探花翰林的风采,备受鼓舞。一时间,琼台书院读书声琅琅,风气愈发浓厚而醇正。

  一石激起千层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慕名前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海南书院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较大,乾隆年间达到高潮,嘉庆时期承继前朝,也是相当鼎盛。单是琼山就有好几个书院,如乾隆十年(1745)琼州知府黄铮建在城北创办的苏泉书院,乾隆三十六年(1771)官绅在琼山城西南捐建的雁峰书院。听说享誉天下的探花在琼台书院作主讲,雁峰书院的掌席林应清也坐不住了。这位林应清,乃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人,曾做过国子监主簿,也是见过大世面的。林应清一生以讲学为业,为人豪放不羁,平易坦直,作文清新俊逸,令受教者如沐春风。林应清为了让弟子们转益多师,自然不肯轻易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便亲自登门拜访,请求张岳崧前往雁峰书院讲学,哪怕做一场讲习也行。张岳崧思量再三,考虑到“文章千古事”,兹事体大,科场森严,考试繁复,读书人大多应试时较为紧张,于是撰写了一篇小文专门来谈文章构思与创作,文章名字叫作《示雁峰诸生》,希冀众位生徒根据性之所近,择其善者而从之。

  张岳崧这样说道:撰写文章的速度,有的人缓慢,有的人迅捷。祢衡在吃饭间隙就可写好奏章,阮瑀在马鞍上就可写好制书,这是文人写作迅捷的例子。张衡酝酿《京都赋》花了十年,左思构思《三都赋》花了十二年,这是文人写作迟缓的例子。然而才思虽然有敏捷、迟钝的分别,但怎么可以荒废时间?诸位生徒没有潜心构思来写《论衡》,做梦写出《甘泉赋》。构思出一篇文章,要花数个日夜才能成功。虽然像陈师道一样关起门来,但没法寻章觅句;虽然手握像司马相如一样的大笔,却眼看着它变烂。寻找这些缘由,大体可以知道其中的原因。大概说来,人的心一静下来就能专注,专注后就能曲径通幽,写出美好的文章。人的心如果躁动不安,那么意象就会散乱肤浅。有的人意思相近却思绪相隔万里,苦苦思考就有用吗?有的人废寝忘食却学习不长进,只是一场徒劳。既然知道前面是错误的,而来期待后效,为什么要等到钟响烛尽才后悔没有读十年书呢?

  文学创作的迟缓与迅速,因人而异。有的人草篇立就,一气呵成,犹如神来之笔。有的人闭门觅句,呕心沥血,捻断数须。鸿文佳构的生成,当然不可以时间的长短来做高下轩轾之论。张岳崧对其原因还稍作探析,有的人主静,故能专心冥思,方可结篇。有的人主动,故能兴象玲珑,速能成章。说到底,要想写出好文章,还是得勤奋读书,浸淫典籍,取百家之长,铸一己之言。雁峰师生听后颔首称赞,受益匪浅。个个都说,真不愧是探花郎,出口成章,见解远在凡人之上。

  道光十八年(1838),张岳崧的继母在琼州家中病故,他再次回籍丁忧。回乡的第一年,也就是道光十九年(1839),67岁的张岳崧眼见定安县还有好多贫寒的读书人读不起书,也没有盘缠前往州府参加高一级的考试,心如刀割。对于爱才如命,喜欢提携后进,当了好些年老师的张岳崧来说,这无异于是一件让他心急如焚的大事!张岳崧为官数十年,自己却不增置一分田产,仅有数间大抵可以遮风挡雨的破旧房屋,还自嘲地效仿东晋名士陶渊明,从他的《归去来兮辞》中挑出名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将宅院取名为“容安山馆”,平日里经常拿出养老的银两来周济乡里亲党,修缮族祠,积蓄已经所剩无几。尽管如此,他仍慷慨解囊,带头捐钱,亲作《劝续捐本邑宾兴费启》,倡议本邑乡绅捐资襄助贫寒士子课读应试。道光二十一年(1841),乡贤邢宥的裔孙前来拜谒,告知文集将要重刻刊行,并请他题序。当时,张岳崧已年近七旬,为了歌颂乡贤,彰扬文风,鼓舞士气,培育善类,虽年事已高,仍亲自握管挥毫,删汰阑入妄增之作,详加厘正修订,增补附录,并撰写了《邢湄邱先生遗集后跋》。张岳崧对家乡文教事业,可谓关心备至。H

  (作者单位:福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本文摘编自其著作《海南科举第一人——张岳崧》,南海出版社)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封关运作
   第06页:封关运作
   第07页:封关运作
   第08页:封关运作
   第09页:封关运作
   第10页:封关运作
   第11页:封关运作
   第12页:封关运作
   第13页:封关运作
   第14页:封关运作
   第15页:封关运作
   第16页:封关运作
   第17页:封关运作
   第18页:封关运作
   第19页:封关运作
   第20页:封关运作
   第21页:文化建设
   第22页:文化建设
   第23页:文化建设
   第24页:文化建设
   第25页:文化建设
   第26页:文化建设
   第27页:文化建设
   第28页:文化建设
   第29页:文化建设
   第30页:文化建设
   第31页:文化建设
   第32页:文化建设
   第33页:文化建设
   第34页:文化建设
   第35页:文化建设
   第36页:文化建设
   第37页:主题教育
   第38页:主题教育
   第39页:主题教育
   第40页:主题教育
   第41页:主题教育
   第42页:主题教育
   第43页:主题教育
   第44页:主题教育
   第45页:决策参考
   第46页:决策参考
   第47页:决策参考
   第48页:决策参考
   第49页:决策参考
   第50页:决策参考
   第51页:决策参考
   第52页:决策参考
   第53页:决策参考
   第54页:决策参考
   第55页:决策参考
   第56页:工作交流
   第57页:工作交流
   第58页:工作交流
   第59页:工作交流
   第60页:工作交流
   第61页:工作交流
   第62页:工作交流
   第63页:史海钩沉
   第64页:史海钩沉
   第65页:南海撷萃
张岳崧与海南文教振兴
今日海南史海钩沉64张岳崧与海南文教振兴 2023-10-15 2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