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2022年4月13日,他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海南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贸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再次强调海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各项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科学谋划封关前后的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稳步推进,努力把海南自贸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无论是“三区一中心”建设,还是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抑或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都离不开高水平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放眼全球,任何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自贸港都离不开一流的高等医学教育,因为她一肩挑两翼,既承担着教育强港使命,更承担着健康强岛责任。另一方面,从世界人口分布的气候带来看,30%的人口分布在热带。据2014年12家主要热带研究机构联合在缅甸发布的首份《热带现状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一半的人口将生活在热带地区。《2020年热带现状报告》显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绝大多数(85%)居住在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必须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否则整个议程都将功亏一篑。
海南是我国境内唯一处于热带的岛屿省份。依托海南,发展热带医学,推动热带医学全球合作和创新性发展,在建设健康中国和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与此同时,海南四面环海,发展海洋医学,研究海洋生物资源与人类健康,推动军地科技、教育、医疗等资源共享、服务南海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同样离不开海南医学教育。因此,海南医科大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稳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恰逢其时,更是国之所要、岛之所需、民之所盼、校之所向。
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盛情邀约,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慷慨支持下,经中组部同意,我在2023年9月15日,带着情怀,带着理想,也为了自我完善,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海医。“难酬蹈海亦英雄”,此行,我承诺面壁十年图破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保持既持中守正、又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拆下肋骨当火把、献身医学教育的无私无畏。
一年多来,在省政府发布的《关于支持海南医学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指引下,海医把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以“破天荒”的姿态,守正改革,破立并举,在体制机制、机构设置、教育教学、科研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学校顺利更名,几代人的心愿落地;在原有临床医学的基础上,基础医学、生物学和药学等三个一级学科和临床医学分别获批学术型和专业型博士学位授权点;高效建设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平台基本完善、内控制度基本健全的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并努力盘活校内现有空间,改造了近54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为科研平台;实体化、规范化运行部委重点实验室,制定和修订80多项规章制度,教风学风作风显著改善;2024年,本科生源质量开始提升,高考录取分数线在20个省份明显上涨;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新引进各类专业人才70余人,呈现出腾蛟起凤、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守正改革的氛围已经形成,内生动力逐步显现,有效提升了海医的发展信心,社会声誉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为学校改革再出发、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最近,学校召开了“海医再出发·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会上,省委书记冯飞指出,海南医科大学作为海南唯一的本科医学院校,是健康中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这四大国家战略在海南的重要交汇点,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勇扛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加快建设热带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科大学,并嘱咐海医在坚持改革原则和安全底线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用心用情打造海南医学人才培养摇篮,凝心聚力打造热带医学科技创新高地,蹄疾步稳打造海南高等教育改革窗口。与此同时,海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深化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等区域的合作,在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医疗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及其高水平附属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并规划了未来10年的发展战略、举措和目标。
未来5至10年,海医依然处于“起跑冲刺、蓄势赋能”,并将充满阵痛和压力的测试阶段。我们既要一鼓填然作气,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格局性变革,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整体性提升,学位点建设实现全局性突破,科技创新实现跨越性发展,又要切忌急功近利,不要期望“一夜成林”“一夜成景”。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强化责任担当,不断优化学校、学院和附属医院治理体制机制。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作风转变,增强学校党委领导、保障改革的政治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广大干部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夯实学校文化建设和内涵根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厚德、严谨、博学、和谐”的校训和“自强不息、团结向上、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校治校,以“党建+改革”融合整体推进,严格落实落细并不断优化已经出台的《管理服务机构改革方案》《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绩效改革总体原则》《中层干部绩效方案》《各二级单位绩效改革方案指导意见》等,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定编定岗定责方案”,科学合理地精简优化机构设置,明确部门职责,努力配强配优领导干部,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认真组织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对象选拔和培养实施办法》,激励年轻干部成长,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进一步促进“院为实体”及“院院合一”改革等重大举措落地生效,切实压实二级学院和附属医院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新的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强化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办法》《预算资金审批管理办法》《建设工程项目和日常经费审计实施办法》等,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不断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二是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多措并举激发人才活力,大幅提升师资水平和育人能力。
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加快建设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主动出击、广泛宣传,采取招聘、洽谈、论坛平台、建立沟通机制等多种形式,根据《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实施办法》《全职引进青年人才实施办法》及其细则和《引才奖励实施办法》,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
以才引才,高效实施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重视传帮带和发挥团队效应,加快实施《青年教师学术提升计划实施办法》,依托支持海医高质量发展共同体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稳步实施《青年医师能力提升计划》,以高层次人才牵引赋能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输血造血并重;大力实施《博士后激励计划》,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常年保持150至200名左右的博士后研究队伍,加强博士后培养过程管理,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克服阻力,迎难而上,深化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职称制度改革,实现人才与教育、科技和医疗的深度融合,公开公正公平落实《各类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等规制,强化职称动态管理,稳步提升标准,推动职称能上能下,以严的基调拒绝躺平,不断壮大适于海医、层次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师资和医疗队伍。
三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辅导员和思政队伍建设,稳步提升重点专业生源质量,培养有温度、讲奉献的医学创新人才;进一步强化文化引领和开学、毕业典礼等仪式教育,通过整合课程深化知识探究、综合实践推动能力建设、价值引领强化灵魂塑造、医学人文助力人格养成等本科综合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进一步推动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督导队伍改革,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提升医教协同、医防协同育人质量,建立健全“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推动科研”的双向奔赴机制,将科研精神融入教学、科研方法进入课程、科研项目面向学生、科研骨干担任导师,着力强化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全日制本专科课程成绩评定与考试管理办法》《本科专业“三段式”综合考试管理办法》等新修订的教育教学规制,大幅提升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
四是以新增4个博士点和人才引进为契机,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学位点建设,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
严把“入口关”和“出口关”,不断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稳步增加研究生规模、提升导师质量,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研究生导师岗位职责管理细则》《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条件及实施细则》《研究生指导教师动态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以承担国家级项目和扎实的科研能力为导向,实现“导师越优秀、指导学生越多”并兼顾学科平衡发展,动态调整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方案,实行学术不端等一票否决制,努力稳步践行“让优秀导师依托优秀平台、培养卓越学生”的理念。认真执行《研究生津贴实施办法》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管理办法》,努力让研究生心无旁骛从事主业,不折不扣落实《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学术成果要求》,稳步提高毕业成果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化的专业硕士和博士培养制度,理顺规范化医师培训和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全面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五是以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部委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规范化运行为契机,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提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
以海南省医学科学院的实体化运作为重点,将其作为学校高层次人才落地的科研支持平台,整体带动原有教师和科技人员,形成集结效应,助力学校人才引进和培养、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用5年的时间,形成具有约400位科研技术人员规模的科研团队和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以科研反哺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结合学校学科发展方向,依托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立海南实验室,促进学校与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合作,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同时,整合现有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药物创新与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热带病防治重点实验室、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ICAC)等实体化平台,继续做大做强热带医学,力争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基础的科研实力和附属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建立基础临床交叉创新研究中心,提升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科水平。在此基础上,深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创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加快完善药物科技园功能结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创新链、技术链、人才链等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的科技转化中心,力争五年内孵化1至2家医药产业公司。
六是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聚焦特色,优化学科布局。
全力支持附属医院与国内外知名医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重点围绕热带多发病、慢病及疑难病,以“临床研究能力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临床研究支撑队伍和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实施“临床医学家”计划,发展临床学科,为实现“大病不出岛”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布局“候鸟人群队列”“医学和健康大数据”“热带药用植物和海洋药物”“合成生物学”和“细胞治疗”等有组织的科研,建立特色鲜明的热带医学、气候医学、海洋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医学学科体系,重点发展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和护理学科,夯实学科高质量发展之路。
七是用足和拓展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强化国内外合作,提升视野、格局和观念,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战略。
携手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支持海医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科学利用共同体的制度资源、学科资源、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不断拓展合作空间。加强校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建设,扩大基金影响力,充分利用海南省医学科学院、海南省药物研究与开发科技园等平台与人才资源,推动校企合作,共享科研成果,反哺科研平台,服务自贸港生物医药产业;实行更加开放的国际教育、国际学术科研交流,增加教师、学生的对外交流力度,重点拓展东南亚地区留学生生源,促进东南亚留学生直接留在海南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以高水平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吸引东南亚病人来琼就医,以医疗救治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好事尽从难处得,辉煌总自磨砺出。我们落后,没有理由懈怠;我们肩负使命,不允许小富即安、躺倒享受。未来十年是海医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也必定是充满荆棘之路。机遇稍纵即逝,难以再得。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教强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立足高等医学教育、卫生健康事业两大领域,统筹推进教育科技医疗人才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和增强人才活力和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创新海医、活力海医、和谐海医。
唯撑篙不已方能逆水行舟,唯奋斗不止方能冲出重围。全体海医人一定要挑战自我,勠力同心,你追我赶,奋勇争先,以时不我待的精气神,拥抱大格局、大情怀,整装再出发,全力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H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医科大学校长、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