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朱薇
12月初的海南,仍有夏意,阳光似金,沙滩如毯,碧海蓝天与热带风情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不仅是游客的度假天堂,更是全球目光聚焦的影视热土。第六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成功举办,为中国乃至全球影视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这场盛会不仅展示了海南影视产业的蓬勃生机,也标志着海南在更大的舞台上找到了崭新的定位。在全球影视产业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海南影视产业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政策优势和开放精神,成为国内外影视人的理想合作平台,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破局与新生之路。
国际影视合作试验田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颇具魅力的文化底蕴,海南在国际影视合作领域正展现出其作为重要试验田的独特价值。全国政协委员孙宝林指出,海南已成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这不但体现在影视作品的拍摄合作上,而且包括国际版权交易与文化输出的进一步拓展。例如,本届电影节上,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海南分中心与华代(海南)元宇宙版权服务有限公司携手,同西班牙影视代表等就5部优秀国产影视作品签署影视版权出海协议,顺利落地各合作方在海南的国际版权交易“首单”。这些合作不仅为影视从业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海南探索国际化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在此基础上,海南还在不断深化其数字化和服务化发展,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搭建海南省影视产业“一站式”协拍服务体系,为来琼剧组构建便捷、全面、高效的影视拍摄服务平台,海南省委宣传部(省电影局)倾力打造的“海南拍·拍海南”影视协拍服务小程序在本届电影节主论坛发布并正式上线。小程序的承制方海南广播电影电视传媒集团董事傅进介绍,该平台展示了海南丰富的影视资源,提供了外景地联系、协拍机构对接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剧组的沟通效率。傅进还透露,海南正在筹建影视服务中心,旨在进一步优化影视产业生态系统。类似这样的数字化创新,既展示了海南影视产业的服务升级水平,又是其迈向国际化转型的重要一步。
知名制片人单佐龙则明确提出,海南具备成为中外影视合作实验基地的条件。他建议可每年在海南举办全球电影资源市场对接活动,邀请国际发行商参与,以此为中国的新导演、新作品开辟通向世界的大门。在他看来,海南不仅是一个拍摄地,更应成为全球影视合作的核心枢纽,探索更多创新的合作模式与政策支持机制。
从实践来看,海南的政策红利与自然资源确实为这一愿景提供了坚实基础。在自贸港建设的推动下,海南陆续出台了“零关税”“低税率”“人员进出自由便利”等政策。这些优惠措施显著降低了影视制作的成本,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剧组来此拍摄。
此外,海南在国际影视合作中的潜力还体现在其区位优势和包容的文化环境上。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重要门户,海南可便捷地连接多个国际影视市场,具备中外合作的天然地理优势。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海南无疑是国际影视合作的良好试验田,这也为其探索更多元、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球化背景下的创作策略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如何创作既具国际视野又不失本土特色的电影,是海南乃至中国影视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提出了三点关键策略:一是深入理解合作双方的文化背景。合作双方必须对彼此的文化传统有深刻认知,找到故事与文化的融合点。例如,电影《卧虎藏龙》通过东方哲学和西方叙事的结合赢得了国际观众的赞赏。二是寻找文化的共同点。在实践中,适当挖掘人类共通的情感主题,如爱、家庭和生命的意义,可以帮助电影作品打破文化差异的壁垒,吸引全球观众。三是采用国际化的叙事手法与技术手段。尤其是在技术应用方面,海南可以借助AI技术进行叙事升级。通过对地方文化元素的视觉化处理,使作品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时获得国际认可。
资深影视制片人钱重远则从具体经验出发,强调了中外合作中的文化冲突与调和。他提到,在《唐人街探案》的海外拍摄过程中,剧组面临不同国家电影工业标准的挑战,但也因此学到了跨文化合作的宝贵经验。这种经历为海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通过政策与文化的双重引导,海南可以成为连接中外电影工业的纽带。
一些业内人士还指出,长期以来,海南既保留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又吸收了南洋及国际化的文化影响。这种开放与融合的文化背景为影视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共鸣增添新的活力。
AI技术赋能海南影视产业
近年来,人工智能(AI)迎来了技术爆炸式的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赋能多业态应用层的加速落地,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了影视行业,从剧本创意到特效制作再到后期剪辑,AI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海南这样的新兴影视基地,AI技术的应用将是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然而,AI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作品归属权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叶风指出,业界目前对于AI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作品存在争议,但她强调,只要创作中有付出劳动和创意的成分,就应受到法律保护。在海南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她建议海南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登记与认证,为AI生成作品提供确权支持,确保创作者权益不受侵害。
海南的区位优势也为AI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海南最近几年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这为AI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例如,5G网络和云计算可以使远程协作更加高效,支持全球影视人才和技术团队通过AI平台进行实时合作。AI与大数据的结合可以帮助海南影视产业精准分析市场需求和观众喜好,优化影视内容创作和分发流程,进一步提升影视作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展海南影视产业的国际化合作空间。
微短剧带来的全新影视发展路径
2024年,我国的微短剧市场规模迎来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增长,用户规模攀升至5.76亿人,占据整体网民的半数以上,且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这意味着微短剧已经深度融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娱乐消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短视频平台的普及催生了微短剧这一新兴影视传播形式,其周期短、成本低、传播快的特点契合互联网时代的观众需求。近年来,海南积极扶持微短剧创作,为年轻创作者提供舞台。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海南成立了超过百家微短剧工作室,涌现出一批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作品。
据海南陵水影黎万像数字传媒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琼雪介绍,目前,陵水正在打造的微短剧基地,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政策优势,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剧组入驻。这种形式不仅促进了地方影视产业的繁荣,也带动了海南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例如,通过短视频讲述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故事,或结合地方美食与民俗展开创作,而这些微短剧也正在成为海南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侯光明指出,根据广电总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379亿元,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海南如果能抓住这一机遇,将微短剧与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有望成为中国微短剧领域的领军者。侯光明认为,海南的自然景观和地方文化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意灵感。“海南是中国最具特色的热带岛屿省份,拥有独特的海岛风光、热带植物、民族传统,这些元素都可以成为微短剧的内容来源。例如,海南的黎族、苗族文化,以及特有的热带美食和旅游景点,可以用丰富的故事情节来‘包装’,再通过微短剧的形式向外界展示,从而提升海南的文化影响力。”
海南政府对微短剧产业的扶持政策,为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海南自贸港政策的落地,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数字文化产业的繁荣。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扶持、政策优惠和创作平台,鼓励本地年轻创作者和创业团队投身微短剧的创作。特别是在陵水等地建设的微短剧产业基地,已成为吸引国内外创作者和影迷的重要文化平台。通过完善的创作和制作环境,海南培养了大量微短剧人才,并不断涌现出具备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优秀作品。
然而,海南要想在微短剧领域脱颖而出,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首先,海南应更加注重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借助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吸引更多国际化的创作团队和资本。其次,要加强微短剧产业的内容创新,结合地方特色和热点话题,如自贸港建设、绿色发展等,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微短剧品牌。最后,海南可以通过举办微短剧创作大赛、设立奖励基金等方式,鼓励更多年轻创作者参与进来,促进创作内容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电影节,是观察电影产业的最好窗口。一路走来,海南的影视产业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前行,从国际化合作到AI技术赋能,再到微短剧的兴起,海南正以开放与创新的姿态迎接全球影视行业的深刻变革。第六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成功举办,为海南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未来,我们期待海南在国际影视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全球化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H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