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文化传承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

  文|尚婷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在“六力”中,思政引领力居于首位。在当前“两个大局”历史性交汇,相互作用、相互激荡的复杂形势下,提升思政引领力成为当前立德树人重要的时代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思想引领力发挥的主渠道。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血脉,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优质资源。要通过用好“红色史料”、聚合“红色师资”、协同红色场馆、“云集”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活动等举措,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提升思政引领力,不断夯实培育时代新人的力量基础。

  重要意义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并就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文化、继承红色资源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与指示。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的关键核心就是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接续者和传承人,使命重大、责任在肩。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不断深入凝练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深挖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切实提升思政引领力,努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引领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含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学生思想成长所产生的牵引与带领力量。提升思政引领力是新时代思政课提质增效的一个突破口,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历史故事、模范人物和红色精神是思政课最好的教育素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涵养和社会责任感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有利于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使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也有助于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思政课,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需要。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在阐明时代背景、现实问题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大思政课”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落实“大思政课”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大思政课”是一种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全新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是资源整合、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师资队伍、机制保障等方面的一次深度改革创新。善用“大思政课”,通过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养“大先生”,营造出思政育人的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持续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载体多样,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有助于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展现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作为。

  现实困境

  一是主体性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引领与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过程中,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育者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引导力效能不断增强。积极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是思政课教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的应然之举。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一些思政课教师不重视、不学习、不践行红色文化,导致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存在动力不足、能力欠缺、方式粗放等现象,进而影响思政课育人的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思政课的能力。另外,在“大思政课”时代背景下,思政育人还需借助全社会力量,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形成全社会共同育人的新气象。

  二是规律性不强。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同样需要遵循规律,才能真正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提升思政引领力。但是在实际思政教学中经常出现无视教育对象的基础、专业及文化背景的异同,将红色文化资源“硬融入”“乱融入”“浅融入”等现象,制约思政引领力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规律,顺应“事”“时”“势”的变化,解决好“谁来融”“融什么”“怎么融”的问题,切实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真正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服务。

  三是协同性不够。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不断创新,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着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式单一、育人氛围不浓等问题,从侧面反映出思政课建设协同性不够的问题。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实质上是强调要集全社会之力办好思政课。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政引领力,要求思政课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格局。

  实践路径

  第一,用好“红色史料”,提升思政内容吸引力。优化内容供给、激发学生兴趣,是讲好思政课、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前提条件。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主体意识强,对理论的需求更为强烈、更加主动。因此,要做好红色育人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不断优化思政内容供给。一方面,构建以党的历史、红色精神、英雄模范为核心内容的红色文化资源案例库。针对当前高校开设的6门思政公共课,找准红色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最佳契合点,一定要融得准、融得妙,促使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同时,在选取红色资源时,除了红色经典案例外,也不能忽视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另一方面,加大对红色文化育人的研究,为优化思政内容供给提供不竭动力。高校要将科研优势与红色资源相结合,努力建成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文献史料与理论研究基地、红色文化精神教育培训基地。充分发挥红色科研平台的作用,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研究与转化,为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持,让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教学。

  第二,聚合“红色师资”,提升思政主体引导力。聚合“红色师资”、提升主体引导力,是讲好思政课、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根本保证。在“大思政课”的时代要求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切实提升思政引领力,需要善用“大师资”,汇聚“大合力”,打造一支包括思政课教师、党政领导、科学家、革命前辈、先进模范、红色场馆讲解员等在内的“红色师资”队伍,实现全员育人,源源不断地将红色能量注入思政课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学习,着力提升“红色师资”队伍的红色文化涵养。教育者要自觉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努力做到在学理上融会贯通,在信仰上真悟真信,在实践上笃行坚定,真正实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将红色文化资源科学融入教学之中,灵活使用红色文化资源,讲活讲好红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使其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立志报效祖国。此外还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实践研修,努力提升红色文化启智润心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协同红色场馆,提升思政场域感染力。协同红色场馆、提升思政场域感染力,是讲好思政课、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路径。在“大思政课”的时代要求下,思政课堂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教室内,而要将红色文化场馆纳入思政育人场域之中,在独特教育情境中将历史转化为课程、史料转化为教材、现场转化为课堂,有效提升思政场域感染力。各地高校要充分利用本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协同红色文化场馆,成立课外实践和研修基地,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思政教育名片,形成全社会共同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除了与当地红色文化场馆合作之外,拥有红色校史的高校也可探索建立彰显本校光荣历史的红色校史馆。通过红色校史馆,不仅展示学校的人文传统与精神血脉,为师生成长提供精神力量,同时有效拓展了学校的教学空间。经常性地将思政课堂搬到红色校史馆进行专题教学,会让学生产生明显的“亲切感”、生动的“形象感”、强烈的“自豪感”,更容易从心底里生发爱国之情,从而使思政课不仅有厚度,更有温度。

  第四,“云集”红色资源,提升思政载体传播力。“云集”红色资源、提升思政载体传播力,是讲好思政课、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是构建数字化红色资源数据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音视频、虚拟影像等,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二是建设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思政智慧教室。思政课堂要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用数字化赋能,巧用AR和VR等数字技术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实现“云”游红色文化场馆,感悟红色文化魅力。三是构建红色文化网络宣传矩阵。高校可整合校内外媒体资源,搭建立体化新媒体矩阵,在“三微一端”、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平台注册账号,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感悟的优质红色文化网络作品。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媒体优势,让红色文化在网络空间生根发芽,扩大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第五,创新红色活动,提升思政实践塑造力。创新红色活动、提升思政实践塑造力,是讲好思政课、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去体验、检视和内化理论知识。一是开展校内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思政课堂可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鼓励学生举办红色经典作品诵读比赛、红色话剧表演、红色影视展播等特色活动,在浓厚红色氛围中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引领。二是在校外开展体验感、互动性更强的红色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可指导学生组建红色文化调研团、宣讲团和志愿服务队,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参与红色研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探索、自我研学,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H

  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课题——《琼崖革命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衔接路径研究》(hnsz2024-15);琼台师范学院校级课题(思政专项)——《红色基因浸润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培“根”铸“魂”实践研究》(qtsz2021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琼台师范学院海南省琼崖革命研究中心讲师)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 zy200928@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学习头条
   第06页:学习头条
   第07页:学习头条
   第08页:学习头条
   第09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10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11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12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13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14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15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16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17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18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19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20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21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22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23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24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第25页: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第26页: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第27页: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第28页: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第29页: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第30页: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第31页: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第32页:理论琼崖
   第33页:理论琼崖
   第34页:理论琼崖
   第35页:理论琼崖
   第36页:理论琼崖
   第37页:理论琼崖
   第38页:理论琼崖
   第39页:理论琼崖
   第40页:理论琼崖
   第41页:理论琼崖
   第42页:理论琼崖
   第43页:理论琼崖
   第44页:理论琼崖
   第45页:理论琼崖
   第46页:理论琼崖
   第47页:文化传承
   第48页:文化传承
   第49页:文化传承
   第50页:文化传承
   第51页:文化传承
   第52页:文化传承
   第53页:文化传承
   第54页:文化传承
   第55页:学思践悟
   第56页:学思践悟
   第57页:学思践悟
   第58页:学思践悟
   第59页:学思践悟
   第60页:学思践悟
   第61页:企业一线
   第62页:企业一线
   第63页:企业一线
   第64页:企业一线
   第65页:企业一线
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
今日海南文化传承54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 2024-12-15 2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