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胜
当前,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日益显著,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事业,要求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拿出积极的务实行动来。面对全球气候治理领域面临的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难题、“气候正义”困境、承诺与行动落实等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秉持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采取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今年9月,第79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举办了联合国未来峰会,约13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峰会。峰会期间,《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4)》被分发至各国代表手中,并通过联合国官网向全球公布,海南作为“生态文明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其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成果被特别收录于报告之中。可以预见,未来海南在加强绿色转型国际合作、推动绿色转型和绿色低碳国际合作方面将大有可为。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战略定位
海南具有独特的绿色生态资源禀赋,拥有广泛的湿地、森林、海洋等生态资源。生态环境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海南应倍加珍惜、精心呵护。海南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三区一中心”,分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这就要求海南自贸港不仅要推动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更要将生态保护、绿色转型、低碳发展摆在重要的位置。
海南作为自由贸易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家低碳试点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目前正加快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自贸港建设的全过程,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一体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多项生态环境指标领跑全国,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海南自贸港积极开展绿色转型国际合作实践
借助自贸港扩大开放的契机,海南充分用好自身的政策、制度优势和绿色产业发展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挑战,推动绿色发展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贡献“自贸港经验”。
第一,塑造绿色、开放、共享的海南自贸港形象,同世界共享海南故事。海南利用绿色生态优势,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打造清洁能源岛,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制氢产业,推动绿氢的制储运输,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产业链。滚动实施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零碳示范区、装配式建筑、禁塑、“六水共治”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推动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双赢。特别是今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博鳌东屿岛的近零碳示范区启动运行,向国际社会生动展示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技术和实践。
第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对话和经验分享,同世界共话生态理念。海南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机制,2022年组团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展中国作为主席国参会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题会议中国角“海南日”宣传;2023年赴迪拜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今年4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圆桌会在海南召开,决定在海南建设“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海南支持中心”,将导入生态环境国际资源和要素,推动海南发挥生态环境国际合作区域节点作用。此外,海南省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两地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合作正在展开。近期,海南举办第六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吸引美、德、日等多个国家的汽车行业巨头和行业领袖参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第三,深化绿色标准、技术、产业和市场合作,同世界共建美好未来。海南与周边多国合作开展生态保护项目,如热带雨林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等,推动建立更加紧密务实的中国—东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开展清洁能源合作,引进先进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合作模式,与国际金融机构共同推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发展。
发挥海南独特优势,继续深化绿色转型国际合作
未来,海南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伙伴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推动绿色转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发展。
第一,携手东盟国家和全球岛屿经济体,建立长期性、机制性的环境与气候合作伙伴关系。绿色转型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内容。今年10月,第2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正式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提出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的互利合作。其中在绿色经济领域,明确双方以全球发展倡议等为合作基本原则,在绿色贸易、绿色投资和绿色标准等优先领域,深入开展经验分享和政策交流,促进可持续能源等绿色产业的贸易投资合作。海南可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建设,推动制定与东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计划,明确双方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目标、重点领域,建立项目合作库,筛选和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环境与气候合作项目,努力推动气候合作取得务实成果。
第二,以新质生产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挑战。海南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未来将坚持“向绿图强”,利用区位、政策和产业优势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一是吸引国际环保组织、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共同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和技术创新,探索低碳、新能源和海洋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二是引进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海南在可再生能源、蓝色碳汇、气候投融资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新的成果。三是与周边各国深化海上风电、氢能、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能源转型与碳市场交易,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海南贡献。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机制建设,重点抓好蓝碳市场建设以及蓝碳金融产品开发。一是积极探索自贸港建设与国际碳市场链接相关机制设计,加强对全球碳价机制、碳市场发展趋势和管理机制的研究和参与,促进跨国的绿色投融资。二是推动海南蓝碳方法学核算和管理技术上与国外的互认,构建多方共同认可的评估核算和交易方法学,为进一步扩大跨境蓝碳交易打好基础。三是依托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等平台,进一步与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谋共享共商蓝碳领域发展大计,积极推动提出《蓝碳可持续发展倡议》,探索在海南等地机制化举办“全球蓝碳合作与治理大会”。H
(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