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鹏
人格品性的形成,与家庭环境的熏陶、父母的早期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每个时代都不乏天才,但能以天纵之才成就伟业的,却极罕见。苏轼能成为一代伟人、百世宗师,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精心培养。
有爱的家庭熏陶
苏轼的原生家庭,三世同堂,和睦温馨。他少年时,祖父和父母健在,有两个姐姐和弟弟苏辙陪伴,童年时光充满了欢乐,这对他乐观性格的养成大有帮助。更难得的是,家庭气氛宽松自由。苏轼之父苏洵从小不爱读书,两个哥哥苏澹、苏涣都考中进士了,他却自顾自地玩耍,二十出头,还“不知书”。苏轼的爷爷苏序对此听任不管,亲戚街坊都觉得奇怪,问苏序为啥不加管束,他笑而不答。苏洵我行我素,到了二十七岁,才幡然醒悟,开始发愤闭门读书。爷爷让父亲自由发展、自己选择,不干预、不管束,而父亲苏洵也用同样开明自由的作风来对待苏轼,让他随着天性自由发展。
父母的品行对子女有良好的示范作用。苏轼祖父、父母的品格,也陶冶着苏轼。曾祖父苏杲有经营头脑,善治产业,家有余财而乐善好施,常说:多财而不施舍,我怕别人算计。施舍而让别人知晓,人们会以为我沽名钓誉。所以,他常常施舍却生怕别人知道。祖父苏序,也以行善好施名闻乡里。至于苏洵,同样是急人之难,乡亲友人去世,他负责照拂孤儿寡母,乡人每每感激他的为人仗义。欧阳修在苏洵墓志铭里就称赞他“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同样轻财仗义。早年她租居眉山城里的纱縠行,有一天,两位女仆在屋内熨烫绸帛,忽然双脚陷入地下,往下一看,原来是一个几尺深的地窖,里面有一瓮,盖着乌木板,好像是前人藏起来的财物。有人建议打开,程夫人却让人用土填满,以杜绝妄念。
受父母长辈的影响,苏轼也仗义轻财,乐善好施。他晚年从海南北归,暂居阳羡(今江苏宜兴),倾尽积蓄,花五百贯买了一栋住宅,以作安居之计,并算好了搬迁入住的日子。但原房主是位老妇人,发现不肖儿子把房子卖了,很伤心。苏轼知道后,退回了房子,却不收回钱款。苏轼疏财行善,既出自天性,也遗传了家族基因,深受祖辈和父母的影响。
苏轼、苏辙兄弟手足情深,一辈子互爱互助,成为千古佳话。这也深受家族传统的影响。苏杲为人好善,侍候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对朋友讲信用,深受乡亲们的敬重喜爱。这品行,完全遗传给了苏轼。总之,苏轼生长在一个有爱的大家庭里,父慈子孝、兄贤弟爱,这滋润了他那颗拥有人间大爱的心田。
父母的家国情怀教育
苏轼的不平凡,还得益于他不平凡的母亲。苏轼的母亲程氏喜好读书,深明事理,见识过人,气节凛然,俨然有大丈夫气概。她注重培养苏轼的大节大义、家国情怀。后来苏轼独立不惧,坚持直道而行,为民请命,即使遭重贬谪也在所不惜,这与母亲的教育大有关系。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辙外出游学,由程夫人亲自教导培养。程夫人教育苏轼,不只是引导他读书、学习一般文化知识,更注意引导他了解古今治乱成败,以便长大后能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国效力、为国尽忠。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说:“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苏轼少有大志,胸怀天下,重文也重武。他在《次韵和王巩六首》诗里说:“少年带刀剑,但识从军乐。”父亲苏洵也注意引导他思考国家大事。少年时,父子三人一起读富弼《使北语录》,书中记载富弼游说大辽休兵停战,说理透彻明白,宋辽双方终于休战。苏洵问苏轼兄弟:“前人有没有类似的故事?”苏轼回答说,《汉书·严安传》里有记载,但不如富公说得如此明白。年少的苏轼,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能够脱口回答出父亲的提问,既表明他把《汉书》读得滚瓜烂熟,记忆力惊人,也说明他平时留意思考军国大事。
苏轼兄弟读书,不是为了考取进士、博得个人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将平生所学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命运、国家的盛衰,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国家使命。从小志存高远,终能成其伟大。一心为己利己、精致的利己主义,实难成就崇高的事业,获得历史的赞誉。格局小的人,一旦遇到大事就容易失其初心、忘其操守。而苏轼从小就以天下为己任,有志向,大境界,才能成就大事业。
关注天下兴亡,洞悉古今仁人志士的命运都跌宕起伏、历经忧患,深知坎坷挫折、苦难忧患是每位仁人志士都会承受的经历。所以,当苏轼面临这种忧患苦难、挫折打击时,能坦然面对,知道这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过程。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规律,而不是个人独有的不幸。苏轼总能坦然旷达地面对人生的磨难,就是基于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对人生命运的透彻了解。
苏轼的父母,不仅注重品德教育,也重视文学教育。苏轼能成为一代文豪,与家族的早期文学教育分不开。从祖父开始,写诗就成了苏家的必修课。苏轼的姐姐也爱读书,能诗文。苏轼兄弟跟姐姐一起读书、一起写诗文,旁边有爷爷的指点、妈妈的鼓励。姐弟比赛,相互促进,极有利于苏轼兄弟创作水平的提升。
苏洵亲自指导苏轼作文,出各种题目锻炼其写作能力。苏轼十岁时,苏洵让他作《夏侯太初论》,其间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釡;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的对句,老苏激赏,鼓励有加。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人们遇到突发的危险事件很难保持镇静,有人舍得把值千金的玉璧打碎,但在没有事先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遇到不值钱的瓦缸陶壶被打破,也难免发出惊叫;能搏击猛虎的人,被黄蜂毒虫蜇一下,也难免神色大变。苏轼这个对句,既表现出他高度的概括能力和文学表现能力,又折射出他对人生的观察能力、洞察能力。十岁的小孩,就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句,难怪老苏激赏。
自我的勤奋努力
一个人的成功,既有客观环境的作用,更要靠自己的努力。苏轼天分本来就超乎常人,他的努力勤奋也超乎常人。
苏轼从小爱读书,更会读书。一本书、一篇文章,他要读几遍,每遍重点均不一样,这样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一本书读熟吃透。他后来将这种读书方法称为“八面受敌法”。他指导来请教读书方法的王庠说:少年时读书,每读一本,应该反复读几遍。一本书就像一个百货店,啥商品都有,不可能一次“兼收尽取”,每次根据不同的目的关注书中一个侧面、一个主题。比如,第一次读,注意从书中探索古代兴亡治乱时杰出人物的作用,别的就不管;下次读只注意某个人物的生平事迹,其他的问题不必考虑;第三次读时重点关注有关典章制度;第四遍如此类推,即使资质平平,也必然学有所成。这种“八面受敌”法,与浅浅的涉猎不可同日而语。这是苏轼的读书方法,也是他的读书经验和体悟。苏轼天分如此之高,尚且如此勤奋努力,想不成就大事业都难!
苏轼有每天读书背书、默写书的习惯。他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茍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其实他自己就是“幸而得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在文章中他不便说自己是这样,借老儒先生之口来说,这样可信度更高。故下文接着说:“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年青一代,因为不读书而“游谈无根”,所以,苏轼用自己和老辈的经历告诫年青一代,应该“日夜诵读”书籍。
苏轼不仅是诗词文赋全能的大文学家,也是书画兼工的大艺术家,这与少年时代的兴趣和努力分不开。苏轼自称:让人开心喜悦却不会让人沉迷上瘾的东西,莫过于书法和绘画。他甚至说,“仆少时好书画笔砚之类,如好声色。”他不光喜爱书画,而且勤学苦练,又善于临摹变化。晁补之说,苏轼小时候,天天手抄楷书的经书史书,每抄一遍,就换一种字体。从端楷中悟出用笔的变化,最终成为书法大家。
苏轼爱书画,亦受父亲苏洵的熏陶。苏轼就说:“先君与吾笃好书画,每有所获,真以为乐。”父亲爱好书画又收藏书画,既影响了苏轼,也为苏轼的爱好提供了欣赏临摹的条件。父亲懂画,自然会给少年爱画的苏轼以指点和鼓励。苏轼能成为书画大家,得益于父亲不少。
苏轼不光爱好读书和书画,还从小热爱大自然,特别喜欢游山玩水,有山必登,有水必涉。苏辙回忆,少年时跟随哥哥,“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因为从小喜欢游山玩水,又富有观察力和审美发现能力,所以苏轼总能发现自然之美、描绘自然之美,特别善于从日常生活、平凡景物之中发现美感诗意。这与他少年时热爱大自然、沉浸式体验观察大自然密切相关。
苏轼从小兴趣广泛,熟悉种树,曾经手种数万株松树,还会嫁接花果。他在《接果说》介绍:“蜀中人接花果,皆用芋胶合其罅。予少时颇能知。”苏轼打小就是种植能手、农艺技师,后来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跟少年时的兴趣广泛有密切关系。H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 zy200928@qq.com